穴位帖敷疗法对慢阻肺患者有奇效,敷贴穴位要正确才行!
-
发布时间:2018-04-29 26831人浏览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其中穴位帖敷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病名“肺胀病”,是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甚,甚者面色、唇色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那么它应该怎样进行穴位帖敷。接下来就让济南哮喘病医院的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
概况
我国对7个地区20245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The Global Burden Disease Study)”估计,2020年慢阻肺将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其病因与吸烟,粉尘吸入、空气污染以及感染等有关。
中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内伏于肺,加之冷暖不当、饮食失调或情志不畅等原因致外邪入侵,而诱发气道痉挛、肺失肃降,痰阻气道。
穴位帖敷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将特制的中药研成细粉和液体调和成膏、丸状制剂,贴敷在特定穴位上,一方面通过穴位刺激,疏通经络;另一方面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渗透吸收,使药物进入病变部位,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内病外治”,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早在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其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非常广泛,最著名的有“三伏贴”与“三九贴”,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整阴阳,使人体功能趋于平衡,主治咳嗽,喘息,胸中气逆,咯唾痰涎,咽喉肿痛等。
临床应用操作方法
(1)膏剂制备:将各中药粉碎研成细末,用姜汁和蜂蜜调和成糊状,稀稠适中,取小勺摊于空白贴圆槽内,药饼直径约1.5~2cm,厚度0.1~0.2cm,置于冰箱中低温保存。
(2)取穴施治:其穴位选择相同于针灸疗法,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如肺俞穴,再配以大椎穴,治风热咳嗽,气喘;膻中穴,予中药穴位帖敷可治胸闷气短,咳嗽心悸,配以天突穴可治哮喘;天突则利于减轻咳嗽、咽喉肿痛;丰隆穴,配上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此外穴位帖敷又较针灸取穴略有不同,穴位帖敷的施药范围较大,所选取之穴通常是一片而非一个点,即使选取稍微偏差也能利于药物的吸收,故应灵活运用。
(3)其操作方法:按《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贴药法的操作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者清洁双手,予病员取舒适体位,如坐位或卧位,用75%酒精或0.5%~1%碘伏棉签于施药部位清洁皮肤(酒精或对碘过敏者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清洁),待干后将敷贴充分贴于选定穴位,保留时间为3~5h,一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穴位帖敷疗法广泛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技术的总体特色:简、便、廉、验。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且不经胃肠用药,无损伤脾胃之弊端,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其操作方法简单,临床上每个护理人员可轻松学习并熟练掌握,易学易用,无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
温馨提示:穴位帖敷疗法虽然简单易学,但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患者的用药可能会稍有偏差,而且也不是每位患者的应贴穴位都一样,这个比药的不同更甚。因此,患者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治。有医生告知如何进行贴敷。
- 相关文章
慢性支气管炎的三大症状、五种常用药物,附:日常注意事项与调理
2018-06-22纯干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吸入治疗常用的吸入药物大盘点
2018-06-22- 2018-06-22
- 2018-06-22
- 2018-06-22
重症哮喘研讨会林江涛教授发表《慢性咳嗽诊治关键问题讨论》演讲
2018-06-13- 2018-06-13
- 2018-06-13
- 2018-06-13
- 2018-06-13
- 2018-06-13
- 2018-06-13
- 2018-06-13
- 2018-06-13
- 2018-06-13
重症哮喘专题学术研讨会姚欣教授发表《重症哮喘气道重塑机制及评估》主旨演讲
2018-06-12- 2018-06-12
- 2018-06-12
- 2018-06-12
- 2018-06-12
推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