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首页

    医院概况

    专家团队

    特色诊疗

    经典案例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疾病中心 就诊环境 先进设备 资质荣誉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疾病中心> 慢阻肺的预防保健>正文

    慢阻肺患者适宜运动这么多,不要不锻炼了

      发布时间:2018-04-24    26831人浏览
    在线咨询马上预约


    慢阻肺是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而且由于有的患者稍一运动就会气短急喘,所以很多患者就不再运动。其实适宜的运动对病情是有好处的。那么哪些运动适合患者呢?接下来就让济南哮喘病医院的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

    1. 散步 几乎每个慢阻肺患者都有能力运动,尤其是刚发病的慢阻肺患者,散步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散步能随处进行,在户外、商场或跑步机上都可以。感觉气馁或想退缩时,试着每天多走上 30 秒或 10 来米,即使是慢慢地走也有益健康。如果还没有行动起来,那就和医生一起制定一个锻炼计划吧。

    2. 骑自行车 固定式自行车是个很适宜慢阻肺病人的锻炼工具。可以在家骑车,而在健身房或康复院骑车,就能寻求指导,也会遇到不少伙伴。在加入骑车训练课前,记得咨询下运动教师,确定下这种方式是否适合。有进步后,就可以试试到室外骑传统自行车来兜兜风。不过,如果在骑车时感觉呼吸短促,要马上停止并坐下来休息片刻。

    IMG_7131.jpg

    3. 手臂屈曲运动 手臂屈曲,举起重量较轻的物体,这种锻炼可以帮助患者能够得着架子上的东西或拎起重物。哑铃、弹力绷带或者水瓶都是手臂屈曲运动的工具。两手各握一个重物,掌心朝前,吸气,弯曲肘部,将重物举向胸前,再慢慢地呼气,然后吸气,同时慢慢放下双臂。每次运动时做 2 组,每组重复练习这个动作 10~15 次。

    慢阻肺;慢阻肺运动

    4. 手臂平举运动 两手朝内各握住一重物,平放身体两侧。吸气后慢慢呼气,同时平举双臂到与肩膀同高。然后吸气,慢慢放下双臂。这个动作将加强上肢和肩膀的力量。每次做 2 组,每组做 10~15 次。可以从重量较轻的物体开始练习,每 2~3 周逐渐增加物体重量来加强肌肉的负荷。

    5. 踮起脚尖 平时做些腿部运动,会让步行时走得又远又轻松。踮起脚尖,站在一张牢固的椅子后面 15~30 cm,让脚后跟离地。保持平衡,吸口气,再踮起脚尖,慢慢地呼气,保持踮起状态片刻后让脚后跟回地。做得越来越好时,试试单腿练习。每次做 2 组,每组做 10~15 次。

    6. 伸展大腿 如果你腿部力量好,坐在椅子上,背部向后紧靠并且吸气。一条腿尽量伸直的同时慢慢呼气,膝盖不乱晃,然后慢慢地放下腿,吸气。左右两腿各做一遍。当越做越容易时,可以在脚踝上增加重量。每次做 2 组,每组做 10~15 次。

    IMG_7138.jpg

    慢阻肺;慢阻肺运动;伸展大腿

    7. 锻炼膈肌 此动作能增强一个重要的呼吸肌——膈肌。先躺下,膝盖弯曲,或坐在安乐椅上,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肋下,通过鼻子慢慢吸气,让肚子充气,托起放在上面的那只手。再紧闭嘴唇呼气、缩腹,放在胸口的手注意保持不动。每天做 3~4 次,每次做 5~10 分钟,这种练习会让呼吸变得轻松自如。 8. 跳椅子舞 如果你喜欢跳舞,可以通过健身课学习或在家中看 DVD 来尝试这种扶手椅上的舞蹈。伴随着爵士乐或街舞,不同的课程都可以让心跳加快、锻炼肌肉,或有双重效果。 建议初学者先学习下摇摆、弯曲等动作的最安全教程。如果在手上加点重物,还能增加挑战性,提高健身效果。

    9. 打太极拳 中国古老的健身操「太极拳」,它的动作轻柔平缓、行云流水,非常适合慢阻肺病人。打太极拳对心肺负荷小,有助于锻炼肌肉。太极拳还能舒缓压力,帮助放松,特别适合焦虑症或急躁性格的慢阻肺患者。通过培训课或录像资料就可以学习太极拳。

    IMG_7138.jpg

    10. 正确的呼吸方式 在运动过程中,要慢慢地呼吸。闭上嘴,通过鼻子吸气,这样可以让空气湿润并得到过滤。鼻子每吸气 1 次就用嘴巴呼气 2 次。不要大口喘气,喘气会阻碍肺排出所有的气体。如果呼吸变得快而浅,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把身体放松,做闭嘴呼吸(闭嘴呼吸就是紧闭嘴唇,缓慢地用鼻子吸气和呼气)。

    11. 伸展运动 锻炼前后,都要轻轻地伸展四肢。可以尝试这个伸展运动:将手臂伸直到肩膀高度后平推墙壁,上前一步再弯曲右膝,绷紧左膝直到感觉得小腿有轻微牵拉感,但不要让自己感到疼痛。保持这个动作 10~30 秒,再换左腿做一遍,左右腿轮流做 3~5 遍。

    IMG_7141.jpg

    温馨提示:慢阻肺是一个“隐形杀手”,它的病因有很多,症状和其它的疾病有相似,容易误诊,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确诊。听从医生的嘱咐,按照处方吃药。

        相关文章

        慢性支气管炎的三大症状、五种常用药物,附:日常注意事项与调理

        2018-06-22

        纯干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吸入治疗常用的吸入药物大盘点

        2018-06-22

        哪些人容易得慢性支气管炎?如何早点发现慢性支气管炎?

        2018-06-22

        肺气肿是一种绝症吗?肺气肿能否被治愈呢

        2018-06-22

        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前兆?这三个症状同样不能忽视

        2018-06-22

        重症哮喘研讨会林江涛教授发表《慢性咳嗽诊治关键问题讨论》演讲

        2018-06-13

        如何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最好?

        2018-06-13

        哮喘患者的心里调护方法有哪些?

        2018-06-13

        哮喘护理措施有哪些?

        2018-06-13

        小儿哮喘不能吃什么食物,家长必须遵守!

        2018-06-13

        小儿哮喘如何护理预防?

        2018-06-13

        过敏性哮喘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18-06-13

        日常主要的对于哮喘疾病的护理

        2018-06-13

        小儿哮喘发作时的护理,大家要牢记,非常实用!

        2018-06-13

        儿童哮喘的家庭护理,家长要牢记!

        2018-06-13

        重症哮喘专题学术研讨会姚欣教授发表《重症哮喘气道重塑机制及评估》主旨演讲

        2018-06-12

        肺心病吃什么好,食疗可以帮你

        2018-06-12

        肺心病的病因及饮食禁忌要牢记!

        2018-06-12

        肺纤维化的病理、检查以及生活注意事项

        2018-06-12

        容易气促气喘小心是慢阻肺,慢阻肺如何治疗?

        2018-06-12

        快速就诊

        联系电话
        0531-66621115(总机)
        出诊时间
        早上8:00—晚上17:00
        医院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英雄山路412号
        在线咨询免费挂号

          推荐专家

          济南哮喘病医院
          擅长:史逸鸽,副主任医师,现任济南哮喘病医院门诊主任,从医经验30余年,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哮喘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史主任擅长对哮喘、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详细
        在线咨询免费预约
          济南哮喘病医院
          擅长:董茂利,副主任医师,现任济南哮喘病医院主任,从医经验30余年,长期从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秉承“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全程关怀”的人文服务精神,“努力实践、积极进取”的专业哮喘品质,“服务山东”的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详细
        在线咨询免费预约

            经典案例

            更多
            一位来自淄博的49岁哮喘病人康复之路
            来自山东淄博的鹿先生... 详细
          • 得了气管炎让我对妻子百般愧疚
          • 支气管炎康复患者张大爷向济南哮喘病医院送锦旗表示感谢

              疾病导航

            • 儿童哮喘怎么治疗好
            • 支气管哮喘规范诊疗
            • 支气管炎防治措施
            • 慢阻肺的预防保健
                万名医生
                来自国内上千家品牌医院
                审核严格
                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审核
                诚信经营
                我们承诺100%为医生本人
                以患为尊
                确保患者享受优质医疗
                新型就医
                绿色就医方便、快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10-2016 cnka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