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泉州心理医院哪家更专业
人们通常把疲劳分为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对于前者,体力劳动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疲劳无力等。后者指脑力劳动,主要表现为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灵敏、反应迟钝等。是过度用脑的信号。心理疲劳的感觉是人体继续工作的阻力。疲劳信号揭示机体已经需要休息、调整和恢复,应停止工作,通过睡眠或娱乐、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等积极方式促进大脑功能的调整。此时,如果强迫大脑继续工作,会加重心理疲劳,造成脑细胞的损伤,或者使大脑功能的恢复受到阻碍。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用各种大脑刺激措施来消除心理疲劳,继续完成工作。如果你抽烟最多,就用酒招待你;西方人喜欢抽雪茄和喝咖啡来振奋精神。但除非采用的方法真的能改善细胞的生理过程,促进脑细胞疲劳的恢复,这样的方法一般不可取,反而会加重心理疲劳,损伤脑细胞,对身体伤害很大。所以,要消除心理疲劳,要注重劳逸结合,身脑结合。最重要的是科学用脑,适应大脑活动的昼夜节律,特别是不要长期以各种强制手段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大脑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及时消除精神疲劳,终身关注大脑保健至关重要。
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失眠。
持续性原发性失眠(PPI)是一种睡眠障碍,不是由身体或精神疾病引起的。大约5%的普通人群患有PPI。大多数患者都有睡眠维持性失眠,即夜间难以连续入睡。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镇静催眠药或抗抑郁药。
来自弗吉尼亚医学中心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采用放松训练和安慰剂对照,以测试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疗效。研究对象为1995年1月至1997年7月的75例PPI患者,平均年龄55.3岁,平均病程13.6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5例),分别接受认知行为治疗、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RT)和安慰剂。患者在门诊治疗6周,6个月后随访。通过多导睡眠图和睡眠日志监测总睡眠时间、中晚觉醒时间(WASO)和睡眠效率。随机尿样检查排除了患者擅自使用催眠药的影响。
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治疗PPI,且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睡眠的作用大于RT和安慰剂。例如,睡眠日志显示,认知行为治疗组患者的WASO平均下降了54%,而RT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仅下降了16%和12%。在认知治疗组,患者的睡眠和主观症状变得更加正常,平均睡眠时间超过6小时,中间WASO为26.6分钟,睡眠效率为81%。放疗组WASO为43.3分钟,睡眠效率为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