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颈部淋巴血管瘤(大囊型)康复案例
患者基本信息:熊宝宝 女 34天
简单病史:
患儿出生时即被发现右颈部红色包肿块1月余。
体格检查:
右颈部橘红色包肿块约13.6cm×9.5cm大小,高出皮面,质软,局部肤温不高,无压痛,未扪及搏动感。
辅助检查:
瘤体彩超(2016-03-01本院):右颈部肿块皮下扫查:于皮下组织内可见大片状不规则低回声,范围约13.6cm×9.5cm,最大厚度约5.0+cm,内回声不均,可见无回声暗区呈“大囊状”显示。CDFI:实质区域可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临床诊断:
右颈部淋巴血管瘤(大囊型)
治疗经过:
“在彩超引导下微创治疗”和“高频电凝微创治疗”综合治疗两个疗程后痊愈。
那么,淋巴血管瘤有哪些危害呢?
淋巴血管瘤在临床中较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之少见。淋巴结处的肿大,用有触之有硬物样东西,可以波动,巴血管瘤通常进行性增大,膨胀性扩大,但也可不变大,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
危害1、海绵状淋巴血管瘤:这是淋巴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很小,但也可很大,甚至侵及一个肢体。病损为境界不清、海绵状皮下组织肿块或弥漫性肿胀,质软,硬度如脂肪瘤。除非伴有血管瘤,一般表面无颜 色改变。据统计,52%的损害侵犯头颈部,30%在下肢,16%在臂及腋部,20%在躯干。发生在颊部及舌部者多为单纯海绵状淋巴血管瘤,而颈、腋、口腔底部及纵隔者以合并囊性者为多见。
危害2、单纯性淋巴血管瘤:表现为群集、深在、张力性水疱,组成斑片状,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但常见于颈、上胸、肢体近端等处。单个水疱大小在 1~3mm,一般不超过1cm,内容似粘液。有时带有血性水疱,呈淡紫色和暗红色。水疱下方的皮下组织有轻度的弥散性水肿,偶见整个肢体肿胀。
危害3、囊性淋巴血管瘤:通常为多房性、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但不能压缩,大多发生于颈部,尤其是颈后三角,偶有发生于腋、腹股沟及腹膜后区者。通常进行性增大,膨胀性扩大,但也可不变大,很少数病例还可 自然消退。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或下达纵隔。在颈前三角者,则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
医生提示:淋巴血管瘤应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不仅有利于早日康复,也尽早的降低了淋巴血管瘤对患儿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