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电极应用于癫痫治疗(内容为转载)
-
发布时间:2017-06-24 26831人浏览
在现代医学快速进展的前提下,仍然有20%-30%的癫痫患者呈现药物难治性。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力手段,而良好的手术效果基于全面的术前评估。在成熟的癫痫中心,通过细致评价临床发作症状学,结合包括头皮脑电图长程监测、结构性和功能影像学等非侵袭性检查,70%-80%左右的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而其余的患者由于非侵袭性手段未能提供准确或者提供了矛盾的定位信息,颅内电极的应用为精确癫痫源或者脑功能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至今颅内电极的临床应用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在电极材料方面、植入电极方式以及操作程序等方面都有了充分的发展。相对于术中皮质脑电图,手术植入电极后返回脑电监测病房监测,尽可能捕获多次习惯性发作,这种方法目前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颅内电极仅可能对有限区域进行记录,因此应用的前提是需在经过非侵袭性手段初步定位目标区域,然后才可以进行植入颅内电极进行记录。同时,作为一种侵袭性检查,颅内电极临床应用的费用较高,其植入和监测过程中也存在出现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脊液漏以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风险。尽管随着操作技术、操作程序的改进以及预防手段的增多,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在成熟的癫痫中心罕有致残和致死的病例的报道,但是植入前仍应充分谨慎地判断检查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
在定位癫痫源方面,能够直接记录脑电活动的颅内电极,相对于头皮电极,具有显著的优势。颅内电极的空间分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能在异常放电出现的早期阶段,尚未广泛传播之前将其记录到,近年新发展的微电极技术甚至可以记录到单个或者数个神经元的放电。并且,颅内电极的对放电的直接记录避免了头皮和颅骨等的影响,也能够基本免除各种伪差的干扰。
对于颅内脑电图记录结果的解释,包括对正常脑生理性电活动,以及正常生理变异的识别,目前仍然缺乏严格的标准。因为发作起源区对于癫痫源区具有关键的价值,所以记录癫痫发作的颅内脑电变化是颅内电极记录的主要目标。多年的观察也总结了多种癫痫发作的相对特异放电模式。在解释颅内脑电现象时,需要注意谨慎区分所见的脑电改变是发作的起源所在部位,还是传导效应或者传播的结果,是否符合经典的演变形式等。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植入颅内电极记录为研究宽频带脑电图的特征提供了基础,近年来观察到的发作性直流电漂移以及高频振荡对于癫痫源的定位都有很大价值。植入颅内电极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脑功能区定位,以明确与癫痫源关系,从而避免或者减少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总之,针对难治性癫痫患者颅内脑电图的临床应用程序,不仅有助于精确定位癫痫源,为手术治疗的良好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且由于能够直接观察脑电的各种变化,也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若你还有其他有关癫痫疾病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昆明神康脑科癫痫病医院网站页面中【在线咨询/点击咨询】免费咨询我院专家,他们会为你提供专业的解答。
- 相关文章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1
- 2017-07-10
- 2017-07-10
- 2017-07-10
- 2017-07-10
- 2017-07-10
- 2017-07-10
- 2017-07-10
- 2017-07-10
- 2017-07-10
- 2017-07-10
推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