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特色科室让患者“耳聪鼻通喉畅”
今年42岁的陈女士刚做完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原本,做完手术之后陈女士是不能够正常讲话与进食。但幸运的是,她的主治医生——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超群坚持“再努力一下”,紧接着给她做了喉功能重建手术以及下咽食道修复手术,现在安心等待后续治疗。
“再努力一下,就可以给患者另一个世界”
如果为了保住生命,需要一个人失去说话的能力,这样的选择尤为残忍。因此,如何能够让患者在得到治疗同时也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一直都是王超群考虑的首要问题。

当时,陈女士被确诊为下咽癌,肿瘤长在环后部位,并且累及一侧梨状窝和食道口,且双侧淋巴也都有了转移。患者的肿瘤所处位置位于人体讲话的喉腔与吃饭的食道的衔接处,是咽喉部癌症最为特殊的一种类型。
“如果按照常规的肿瘤切除手术,需要将全喉切除,手术后患者就永远失去了说话的功能。”王超群说,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件很残忍的事情。后来科里组织多学科专家组进行了深入讨论,进行保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手术,尽量保留患者的吃饭和说话的功能。肿瘤切除得很彻 底,而就在他与助手在进行最后的缝合时,他又想到了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如果只对缺损做简单的缝合,不采用充足的组织对下咽食道进行再修复很容易粘连狭窄。紧接着就是吃饭时会通过食道漏出食物,若引发感染,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于每次做放疗的时候,都可能会崩裂伤口。
特色科室让患者“耳聪鼻通喉畅”
“耳鼻喉科的手术特点为解剖位置深、视野小、手术精细、风险性大。”王超群介绍,特别是因为这些位置都在头部、面部,手术成功很重要,为患者保持美观也很重要。人体206块骨头,左右耳朵共六块听小骨是全身最小的骨头,在这上面做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人工植入电子耳蜗,必须一次成功,否则价值二十万元的仪器就损毁了;鼻颅底病变切除该如何不从脸上切口,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等等的各种难题,都在这个科室中一一迎难而解。

37岁的李先生吃鱼卡了鱼刺,当时CT显示鱼刺已经穿到咽腔外很深的肌肉里面,这令病人痛苦难耐。鱼刺随着吞咽肌肉收缩等逐渐变深、改变位置。如果从颈部外面切口,创伤大影响美容,且成功率不高。经过深思熟虑,王超群决定应用鼻内镜技术从咽腔切开,手术视野是清晰且扩大了,但鱼刺已经陷入颈部肌肉深面,很难定位。王超群依旧坚持“再努力一把”,用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将 5cm的鱼刺完整取出。
带领科室跨学科发展与国际接轨
从最初的仅有的22张床位,到现在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耳鼻喉科,达到开放床位120张的规模,王超群说,医院耳鼻喉科一直在追求用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仪器与世界接轨,也是让他最为自豪的地方。
据介绍,该科室突出“以导航鼻内镜为主的鼻颅底病变切除及功能重建修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多平面诊疗和监护体系、头颈肿瘤切除术后修复和重建技术、听力重建技术、眩晕耳聋的综合治疗及内镜耳神经外科技术”五大技术特色,重点发展头颈外科、耳外科、鼻科、咽喉科、眩晕耳聋-耳神经外科、呼吸睡眠疾病六个亚专业学科,并自2011年开始建立了美敦力影像导航内镜技术培训基地。
人才梯队、文化建设凝聚专业发展后劲

一名好的领头人,带出来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走进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7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团队,被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团聚在一起,展现着不一样的科室文化。
“咱们医院的耳鼻喉科建科和建院历史差不多,科室独有的文化底蕴不能丢了,文化必须得到传承。”王超群强调科室建设围绕“理念、制度与习惯”进行。在管理中渗透理念是前提条件,在贯彻中执行理念就是“制度”,而在举手投足间体现理念就成了“习惯”。而当习惯成自然的时候,科室独有的文化氛围自然浓郁。
为打造一个过硬的团队,王超群主任一贯强调人才梯队的建设,“将人才建设放在首位,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据介绍,耳鼻喉科科室现有医护人员70多人,在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下,每个人自觉践行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文化自觉;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展现出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又自然实现着文化传播,使得科室的文化建设再促进事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