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群:倾听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帮助 贵州省二医耳鼻喉科
提起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王超群,熟悉他的人会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二十年来,他本着患者至上的态度,秉持“用心看好病”的目标,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神圣的医学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同事们的欣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倾听别人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活动,它首先需要我们对说话者怀有敬意并由衷地关心,我们在倾听别人说话时不仅需要用耳朵,还需要用眼神、思想乃至想象。”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王超群表示,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到“安神定志”地倾听,不仅有利于了解和掌握病情,更为重要的是,倾听的同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还能够给予患者信心,使他们配合医生治疗,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专注倾听是对患者痛苦的同情,也是对患者人格的尊重。“医生,我得了咽炎,很难受……”在诊疗中,许多患者习惯将自己当成医生。王超群称,这是人们的“通病”。曾经有医学专家称,医生是出具诊断结果的,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应该引导患者说出身体的不适、既往史等。“有些患者诉说的时候,容易跑题,家常里短诉说不断,这个时候医生应该运用语言技巧,巧妙地引导患者回到主题上。”这样是对就诊患者和等待就诊患者的尊重。
王超群还表示,倾听也是医生人性化服务的表现。有的患者因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会在与医生交流时流露出紧张、恐惧、绝望、无助的情绪,希望得到医生的高度重视,这样他们才会有安全感。曾经有一名患者几经周折去首都某三甲医院找权威专家看病,尽管此专家诊疗水平很高,该患者还是来到了省二医耳鼻喉科看病。原来,那位权威专家不善于倾听,还没等患者说完病情,便不加分析地开出一大堆检查,医患之间的交流基本被“物化”的各种检查所取代,这让他极不满意。
“感谢王大夫的用心治疗与耐心指导,万分感激!”、“非常感谢王大夫给予的精心治疗,我康复得很好,我代表我的全家感谢您”、“感谢王大夫对我妈妈的尽职尽责,一 丝不苟,对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这些感谢的话语,摘自患者的评价。通过网上“交流”,很多求助者专程来到医院找到王超群面对面进行治疗。“我是在网站上看到的的王大夫,他热心详细的解答 ,对我帮助很大。为了进一步治疗,我专程赶来找他看病。”吴先生说。
依托互联网对患者进行多元化服务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在网站上,许多患者分享了自己(或家人)的就医经验,其中最多描述了在看病过程中,主诊医生如何关心、帮助、照顾病人等感人细节;当然,也有患者抱怨一些医生跟患者的沟通时间太少、缺乏人文关怀。由此可见,医生的技术固然重要,然而患者更注重的是医生的服务水平。“医生应该用心服务患者,真诚对待患者,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和尊敬,不断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王医生诚恳地说。

作为一个被诸多患者信赖并喜爱的好医生,王超群十几年如一日,视事业如生命,始终以病人为中心,用心治病,真情服务,用平凡的事迹演绎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人生价值。他说:“我会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因为患者安康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沟通是促进医患和谐的必要条件
“医护人员和患者间的有效沟通,不仅可为患者治疗疾病提供信息、促进病情好转、提高疾病的治疗率,更重要的是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打破知识壁垒等造成的不信任感,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十几年来,王超群对待患者一视同仁,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谈及这份“高危职业”,王超群认为,医生既要讲“医术”,也要讲究“艺术”。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就会赢得患者对医生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对耳鼻喉疾病患者来说,像鼻塞、耳鸣、喉咙有异物感等症状,很可能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焦虑。此时,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越来越重要。如果医生能在就诊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听患者倾诉,或许他们心理上的不适会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