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福:患者是医生学无止境的永动力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崔宏福: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委员、耳鼻喉科学术研究带头,被《中华健康网》誉为“医学圣手”,二十年来他曾治疗患者数万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参加中、美、日、澳等国家国际技术研讨会,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篇。擅长治疗过敏性鼻炎,鼻息肉、耳鸣,咽炎等耳鼻喉疾病。

在父辈的期盼和自己的憧憬中,崔宏福考入医科大学,带着老一辈对医生的崇敬和尊重走上从医的道路,近20年的成长和历练,他已褪去学子的青涩,逐渐走向成熟,并在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回首来时的路,“有收获也有苦涩,但坚信未来是美好的。”
在耳鼻喉科已工作近20年,第一次手术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崔宏福:实习期间,手术刀第一次划在患者皮肤上的感觉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的患者是局部麻醉,身体有感觉没痛觉,手术刀划开皮肤后,血立刻涌了出来,我的大脑瞬间是一片空白,无法用文字形容,看到出血意味着你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不是平时解剖的标本。好在我心理素质还比较好,及时调整心态,配合主刀老师成功完成了手术。也有的同学,第一次上台看见血就晕倒了,从此不再从事外科医生这个职业。
工作后的第一次手术是一台扁桃体切除术,这是我独立担当负责的第一台手术。20年前采用的大都是局部麻醉,手术时,患者虽没有痛苦,但有意识、感觉和咽反射。手术过程中,需要一只手压着舌头,一只手来操作,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因颈部以上神经较丰富,离头眼部近,患者会有更强烈的恐惧感,咽反射不可抑制,并伴有呛咳,患者不停地喷血沫出来,我的头灯、脸上、口罩上都是血沫,当时比较慌乱也心有不忍,但还是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手术,也成功地实现了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加注重医学人文关怀,现在三甲医院做扁桃体手术已经很少采取局麻,而改用全身麻醉了,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也减轻了医生的心理压力。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崔宏福: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生再到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感觉肩负的责任不同,心理压力也不一样。手术不分大小,责任一样重要,哪怕只是个小手术、哪怕手术方案已非常成熟,术前都需要反复推敲,完善每一个细节;若是复杂手术或者疑难手术,那术前的压力陡增,需要查尽文献,充分讨论,反复模拟,有时甚至在梦里都会想着明天怎么处理,挑战的压力只有到手术开始后才能释放。外科医生需要的就是一份情怀,不需要喧闹的赞誉和光环,唯有内心的安宁和执着,才是坚守这份职业永恒的动力!
珍惜遇到的每一患者
崔宏福:我珍惜遇到的每一位患者,尽我所能为患者提供帮助。那些理解医生的患者令我心中充满感动和温暖,更鞭策自己在临床工作中尽心尽责为患者服务,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是不断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医生面对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时,内心体会的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和成就感。
相互爱护,相互信任
崔宏福:世界上两样东西最宝贵,一个是生命,一个是时间,医生用最宝贵的时间来面对患者最宝贵的生命,这种关系是非常值得珍惜的。院士曾说过:“世间最美好的关系是亲情、友情、爱情,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应是世间除却这几种关系后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我认为,医生与患者之间应相互爱护,不应互相防备,爱护患者就是爱护自己的未来,爱护医生就是爱护自己的健康。
20多年的从医生涯,使崔宏福收获了众多亲情般的友谊,患者们用朴实无华的方式表达着对他的敬意和感谢。在来数众多的感谢信中,一位离院年轻患者的来信让他欣慰:“本以为自己已经很辛苦,比起您每天的忙碌,真是相去甚远,今后定以您为榜样,努力工作,快乐生活。”而崔宏福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外科技能和医学储备,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因疾病治疗而受益”。
患者是医生学无止境的永动力
当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富有挑战的是对颅底、头颈肿瘤的处理。据临床数据显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在中老年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头颈部神经血管密集,毗邻重要器官,肿瘤的广泛切除以及切除后形态和功能的修复重建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外的修复重建一般由修复整形外科医生处理,我国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只能由头颈外科医生自己处理,如果头颈外科医生不掌握修复重建的技术,疾病的治疗就会受到制约,甚至放弃手术。
走近才会尊敬。在走进了一位医生的内心世界,读后令人心生感慨!多年的寒窗苦读,成年累月超负荷的体力付出以及心理上面对的非常人的挑战,而之所以坚守下来,是医术长进的自我成就感和患者康复带来的满足感。或许,这些坚守医疗战线的医生群体太需要我们理解、呵护,关爱他们就是守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