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王超群:“既然选择了当医生,就要对病人负责”
“当医生要不怕吃苦,选择了当医生就要对病人认真负责,要把病人当做你的亲人,多花时间和他们沟通”,这是一名从医20多年的医者的从医心得,下面我们了解下医学委员会专家王超群主任,带大家走进医者王超群的内心世界。

医路心得:要不怕吃苦
“作为一个医生来讲,关键是你不怕吃苦”
与其他学科的同学相比,读医的学生显然更像“苦行僧”,把每天的看书和学习当做修行。王主任说,医学生要“啃下”39本书,这些书有些是要靠死记硬背的,更是要长期让它们在脑袋里扎根。但是仅仅“熟读万卷书”是不足够的,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也就是说每天都要学习,王主任说自己“除了上台(手术台)就是看书,除了开药就是看书”,在看书中能让自己更充实,为临床积累更多的经验。
“读医不辛苦没有办法”,王主任表示,从医以来的每个除夕,都是匆匆吃完饭又要出急诊,连春节联欢晚会都没有在家看过,因为很多人过年吃大鱼大肉的时候遭遇“鱼刺卡喉”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他得时刻准备着当“救火员”。
谨记从医原则:要认真负责
“既然选择了当医生这一行,你就要对病人认真负责”
无论做什么事情,责任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掌握病人生命大权”的医生更是不例外。王主任常常给后辈们强调的是“既然选择了当医生这一行,你就要对病人认真负责,要不然你就不要选择这个职业”,现在媒体报道了很多“医代药代”以及“医生收红包”的事例,王主任表示,当一名医生的职责就是为病人看好病,而不能让各种利益迷失了自己,能做到“两袖清风”自然就更好了。
医患关系润滑剂:多和病人沟通
“把病人当做亲人”“多花时间和病人沟通”
王主任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把病人当做亲人”,王主任说,当一个医生应该把老的病人当做你的父母,把小的病人当成你的子女,要经常和他们沟通,促进互相理解。王主任还指出,其实现在很多医患关系的发生是和沟通不足和沟通不良导致的,因为大多数患者的医学知识非常有限,而很多医生或是因为太忙碌,或是因为吝于解释。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都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一些病人“我来找你看病,你就一定要帮我把病治好”,其实在疾病的治疗当中,除了医生,患者的配合也是非常关键的。王主任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声带长了小结的女性患者,她抱怨自己已经在省内知名医院诊治过,依然效果不佳。在看了患者的片子之后,王主任认真地和该名患者说,“如果你自己在日常不注意少说些话,这个声带结节即便治好了,仍然还是会长出来的。”经过与患者的这番“不留情面”的沟通之后,这名患者也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最终控制了自己说话的频率,声带结节也就好了。
“多花时间和病人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会详尽的告知患者他的疾病的发展趋势,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怎么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这是王主任一直都在践行的,所以在很多患者的心中,王主任正是这样一位有耐性而又负责的医生。
成就感和动力来源:患者的康复和感恩
“只要真心对待患者,很多患者都是能够心存感激,懂得感恩的”
佛家常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是一个医生成功救治病人挽回生命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王主任说道,患者的感恩与铭记对医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成就感,更是一种动力。
在2015年的时候,王主任曾经接诊过这样的一名农村的女孩子患者,该女子患上了鼻咽部血管瘤,所以鼻孔经常出血,辗转到其他医院去检查,很多医院都不敢给她开刀,直到慕名找到了王主任,王主任答应了给她免费做手术,但是手术输血一定要患者家属用钱备血。但是当时但是当时那个患者家里实在是窘迫,拿不出备血的钱,王主任就从自己的腰包里掏了钱给了那名患者。两年过去了,王主任差不多都把这事给忘记了,该患者送来了送来了鱼和肉还有酒作为答谢。这些暖心的细节让王主任感到非常欣慰,所以王主任说“只要真心对待患者,很多患者都是能够心存感激,懂得感恩的”。这也是一个医生所能获得的成就感之一,更是动力来源。

王超群:耳鼻喉临床工作和研究20余年、西南耳鼻咽喉微创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被我国“西南耳鼻喉临床科研中心”选为研究员。在国内耳鼻喉治疗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先后在中国耳鼻喉资讯网、中国医师协会上率先提出应用超微创技术治疗。擅长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耳鼻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