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是怎么回事?
脊髓空洞是一种以脊髓内空洞形成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病理特征为脊髓内管状空腔形成,并在空腔壁周围部分胶质增生。临床特征以长束传导功能障碍及受损脊髓节段的分离感觉障碍。
空洞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颈枕部的畸形,脑室脑脊液流出口的堵塞,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加重,小脑扁桃体下疝,脑室内脉络丛区搏动形成冲击力,从而脊髓中央管不断的扩大,最终形成空洞。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先天性原因主要与先天性发育畸形和发育缺陷有关,主要是小脑扁桃体疝畸形和颅颈发育畸形。这些发育畸形导致颅后窝变窄,脑脊液流出受阻,最终导致脊髓空洞症。
对于后天原因引起的脊髓空洞症,常见的原因主要是肿瘤、创伤、感染和出血,这可能导致脑脊液循环阻塞,从而导致脊髓空洞症。
在空洞周围常有神经胶质增生,本病发展较为缓慢,临床表现为受累的脊髓节段神经损伤症状,以痛、温觉减退与消失,而深感觉保存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
有脊髓常受损伤的运动障碍与神经营养障碍为主。本病多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呈缓慢的进展,由于空洞的所在位置与大小及范围的不同,症状也不一致,其好发部位多在颈胸交界部位的脊髓内。
早期症状多为相应支配区自发性疼痛,出现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逐渐扩大至双上肢和胸背部,呈短衣样分布的痛温觉减退或缺室,触觉和深感觉保存良好。
病人常发现损伤后无痛觉而就诊,晚期空洞扩展至脊髓丘脑束,出现空洞平面以下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这个疾病的治疗除正常的营养支持疗法外,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