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首页

    医院概况

    专家团队

    特色诊疗

    经典案例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疾病中心> 肌肉萎缩
      疾病中心
      医院概况 专家团队 特色诊疗 经典案例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快速就诊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010-57138772(总机)
        出诊时间
        格式:早上8:00——晚上17:00
        医院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200号
        在线咨询免费挂号

          热门文章

        肌肉萎缩怎么治疗

          由于肌肉萎缩的病情危害较大,及时进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肌肉萎缩的施治,采用哪种方法好呢?北京德胜门中医院肌肉萎缩医师殷世荣在此提醒人们:肌肉萎缩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盲目治疗只会加大病症危害,一定要科学合理进行。

        1-160R2095604301.jpg

          肌肉萎缩的西医治疗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等,其疗效也仅限于控制症状,毒副作用大,疗效不佳。目前,西医治疗肌肉萎缩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手段及药物。与西药相比较,中医治疗肌肉萎缩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已被广大患者广泛认可和接受。

          【中医如何治疗肌肉萎缩】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医认为肌肉萎缩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治疗肌肉萎缩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在治疗肌肉萎缩上,特色中医相比传统西医,具有哪些治疗优势?

          1、中医治疗肌肉萎缩体现了整体治疗的优势

          在治疗原则方面,考虑到了祛邪与扶正的有机结合。从中药组方来说,强调什么是标?什么是本?标本缓急,熟重孰轻,考虑得相当全面。在治法上,追求标本兼治,阴阳平衡。在减轻肌无力症状、控制危象发作的同时,兼固“培元固本”,以提高患者的抗病和抗复发能力。这样,就比西药单方面控制发作的做法要好的多。此外,中药不仅仅作用于神经—肌肉组织,而且兼顾五脏六腑,更有利于协同消除肌肉萎缩病因,恢复体质,避免病情反复。

          2、中医在后期(缓解期)治疗上有明显优势

          西药在缓解期治疗阶段,多考虑的是用药剂量的变化,即病情重时用药量大,病情轻时用量小的差别而已;其采用的方法、药物过于单一,不懂得因时制宜的辩证施治。中药则不同,在肌肉萎缩病发作基本控制后或者在病情明显减轻时,中医遵循辨证施治理念,逐渐转为调理脾肾、补益心脾为主,从而使患者在不中断治愈康复的前提下,尽快恢复体能,增加抗病能力。

          3、中药绿色健康、毒副作用小

          西医西药在肌肉萎缩的治疗过程中,其明显的弊端,就是毒副作用较大。控制肌肉萎缩发作,西药有一定的疗效,但过强的抑制作用会使免疫功能下降、病情反转,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有时病情不见减轻,发作还未得到控制,毒副作用却已显露。另外,西药容易产生人体耐药性,要想保持一定的疗效,就得增加剂量,形成恶性循环,如此旧症未除,新病又生。因此采用中药治疗,是没有后顾之忧的。综述,中医见效随然较缓慢,但是调理的作用却极为长远,因此在采用西医药治疗后,可用中药来调理西药的副作用,比如肠胃及肝肾功能的损害,对病症本身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温馨提示:除了科学进行治疗外,肌肉萎缩患者的饮食宜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钙、锌,瘦肉、鸡蛋、鱼、虾仁、动物肝脏、排骨、木耳、蘑菇、豆腐、黄花菜等可适当多食,少吃或忌食过辣、过咸、生冷等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食品。

         

            万名医生
            来自国内上千家品牌医院
            审核严格
            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审核
            诚信经营
            我们承诺100%为医生本人
            以患为尊
            确保患者享受优质医疗
            新型就医
            绿色就医方便、快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10-2016 cnka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康网 版权所有